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戏曲家、演义家、诗东说念主、戏曲表面品评家。他一世著述丰厚DSC第一季高清,且作品早年得以在国外流传。他的作品有《觉世名言十二楼》(亦名《十二楼》)、《无声戏》(亦名《连城璧》)、《肉蒲团》、《合锦回环传》、《秦淮健儿传》等拟话本演义、文言演义、短篇演义和长篇演义,他的戏曲主要有《凰求凤》、《玉搔头》、《意中缘》、《怜香伴》等十种曲;他还著有戏曲表面集《闲情偶寄》,其“词曲部”被誉为中国戏曲表面品评史中的里程碑。诗文方面,著有诗文集《一家言》、词集《耐歌词》、史论《论古》等。此外,他还著有《韶龄集》、《古今尺犊大全》等书。
早在1815年,英国翻译官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将《觉世名言十二楼》中的《三与楼》英译,发表并出书单行本。两百年来,李渔作品在国外得到了平淡译介,其多数代表性演义齐已有由指口号国度译者翻译完成的英语译本,活着界上也已经有主要语种的译本。比拟之下,国内对李渔作品的英译却稀稀拉拉,咫尺为止,较为凸起的仅有夏建新等东说念主翻译的《李渔演义选》(Selections of LiYu’s Stories),原因安在?
翻译中国典籍作品,最逸想的形势是中外译者互助。国内典籍英译著名学者汪榕培曾指出:“典籍外译的难处在于:1)要对原文文本进行深入细巧的研究,具有深厚塌实的汉语翰墨功底;2)要有丰富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常识;3)要具有很强的英语写稿才调。”[1]典籍英译滥觞应强调贯通,先进行语内翻译,即用现代汉语完整准确地贯通典籍的古汉语原文。其次才是抒发,进行语际翻译,即先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将其用现代英语完整、准确地加以抒发。因此,这是个二度翻译的流程。评价一部典籍作品的英译质料,总的圭臬不错说是逼真达意,达意是起点,要作念到达意地逼真。
然则,综不雅国外译者对李渔作品的英译质料,总体来说,他们未能相配准确地贯通原文,很好地杀青达意,因而也影响了逼真。在语际翻译层面,国内译者的品读才调当然要比国外译者更胜一筹。笔者觉得,算作中华典籍的李渔演义和戏曲,应更多地被文化输放洋的译者们英译,以更好地杀青逼真达意或达意地逼真,更准确把捏典籍英译的总体审度。
一、李渔作品英译偏激传播
(一) 李渔作品英译
1.译著数目统计及译者散布研究
(1) 演义《十二楼》的节译本、全译本。1815年,德庇时英译了《三与楼》,发表于1816年1月的《亚洲杂志》,后又以单行本形态印刷。随后,他又翻译了《合影楼》与《夺锦楼》,搭救之前的《三与楼》,全部编至Chinese Novels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s,于1822年由伦敦·J·默里出书社出书。李渔演义第一个选编节译本的出书,鲜艳着李渔作品运转参加英语宇宙。1883年,大英博物馆汉学家罗伯特·肯纳韦·说念格拉斯(R.K.Douglas)翻译《夺锦楼》,编入Chinese Stories一书,并于1887年发表于《布莱克伍德杂志》。但而后50年,李渔作品险些淡出了西方汉学家们的视野。1973年,好意思国汉学家茅国权(Nathan K.Mao)英译《鹤归楼》,同庚发表于《译丛》杂志。其后,他延续翻译《十二楼》中的另外十一楼,以全译本形态于197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书社出书,落款为Twelve Towers:Short Stories。1979年,此译本得以重版,书名改为Twelve Towers。1998年,好意思国哥伦比亚大学出书社出书了韩南翻译的Tower for the Summer Heat,该译本中式了《十二楼》中的六篇演义,共有256页。至此,《十二楼》共有三个英文节译本和一个英文全译本,均由国外汉学家翻译。
(2) 演义《肉蒲团》的全译本。1963年,好意思国粹者理查德·马丁(Richard Martin)字据德国汉学家库恩(Franz Kuhn)的《肉蒲团》德译本,将其英译并出书,成为第一个《肉蒲团》英译本。1990年,韩南翻译的The Carnal Prayer Mat(《肉蒲团》)由纽约的泊朗汀书系出书公司出书,该译本平直从中文翻译为英文,比马丁的译文更准确、纯真,重现了李渔天马行空的瞎想。1992年,该译本重版。1995年,第三次重版。至此,《肉蒲团》共有两个英文全译本,均由好意思国汉学家翻译。
(3) 演义《无声戏》的节译本。1977年,茅国权等东说念主用英语合著了专著Li Yu,由波士顿特尼出书社出书,该书专列一章先容了他的另外一篇演义集《无声戏》,英译了其中十二个演义的故事情节。1990年,好意思国汉学家帕垂克·韩南(Patrick Hanan)翻译了《无声戏》,他从该演义正篇和子齐集选出六篇口语演义短篇,由仁迪腾出书社出书。2011年,夏建新等东说念主选译了《无声戏》的八个篇章,由外语出书社出书。至此,《无声戏》共有三个节译本,其中二个由汉学家茅国权和韩南完成,最新的一个由国内译者完成。
(4) 戏曲《玉搔头》节译本。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乔·格雷戈里(J.Gregory)将李渔的戏曲之一《玉搔头》(The Dreamy Life)英译。这是李渔唯有一个被英译的戏曲节译本。
(5) 诗赋楹联节译本。2011年,卓振英历时三年,由外语训诲与研究出书社出书了汉英对照版《李渔诗赋楹联赏析》。这是李渔唯独一个被英译的诗词节译本。
2.译作研究数目统计及学者散布研究
国表里研究李渔想想和作品的国外汉学家、学者、国内汉学界学者等不计其数,论文也可用屡见不鲜来形容。不仅在国外知道出了一大齐国外李渔研究者,在国内也大要有2 237篇论文阐明李渔的作品和表面。可见,李渔在国表里体裁研究者们的心中具有要紧的地位。关联词,国表里对其译作质料评价、翻译策略评析、译作历史梳理的研究相对未几。尤其在国外,很少有学者探讨李渔作品的英译手段,一来有些译著年代较早,无法获得他们的译本。二来他们大多数东说念主不懂汉语或不醒目中文,且他们的母语包括英译李渔作品的汉学家们的母语齐是英语。因此,研究者们的要点一般齐齐集在对李渔想想内容和作品魔力的探讨。
在中国,推敲李渔作品英译的论著方面,主要有1988年由学林出书社出书的王丽娜的《中国古典演义戏曲名著在国外》、1994年由北京说话出书社出书的宋柏年的《中国古典体裁在国外》、1997年由学林出书社出书的黄鸣奋的《英语宇宙中国古典体裁之传播》。这三本著述对中国经典译本进行了梳理,其中齐有阐明李渔《十二楼》在国外的英译和传播情况。
论文研究方面,据初步统计,至2013年7月止,主要有羽离子、何敏、朱源、江岚、陈莉等学者撰写的八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中国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训诲》、《南京师大学报》等巨擘刊物上,主要以梳理李渔作品在国外的英译历程和传播情况。此外,有一篇华东师范大学和两篇北京大学的硕士论文,分辩以《夏宜楼》的两个英译本、《十二楼》德庇时、茅国权和韩南的三个英译本算作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气派。
此外,唐艳芳2013年新获批了国度社科基金款式《李渔在英语宇宙的历时摄取与现代传播研究》。可见,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李渔英译作品的蔼然度有很大提高,各出书社、国度社科基金、外语类中枢刊物、各大巨擘学报齐证据出了对李渔英译研究的撑持。
(二) 李渔英译作品的传播
1.国据说播情况
在国外,自1815年德庇时翻译《三与楼》后,李渔的英译作品就运转传播起来。从滥觞的无东说念主蔼然,到逐渐参加西方读者、学者视野,再到临了广为流传,成为西方东说念主最为熟知的中国作者之一,其作品在国外也资历了几个较为较着的传播阶段。
第一阶段:在以节译本形态出现的萌芽期,作品的流传范围也不是很广,自后,西方汉学界对中国体裁的研究也主要以古典诗歌为主,除了个别学者延续研究李渔作品外,李渔险些淡出了东说念主们的视野。
第二阶段:直到1963年,由德文转译的《肉蒲团》逐渐参加西方读者的视野,超过是在60年代的好意思国,引起了较大的蔼然。而后20年,汉学家们进一步推动对其作品的译介与研究,读者群也越来越平淡,李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第三阶段:八九十年代,西方读者、学者对中国明清演义的蔼然度空前飞腾,达到顶峰,李渔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揭开了新的一页。尤其是韩南从中文平直翻译的《肉蒲团》,在泰西风靡进度令东说念主骇怪,也使该书成为了英语宇宙东亚体裁研究者们最老练的作品之一,聚拢两年被好意思国报纸评为年度畅销书。泰西一些辞书、手册或者体裁史之类的著述也有轻便提到该演义。一些国外的学术推敲会也齐会评述该演义。在国外,《肉蒲团》受到的蔼然度和评价最多,且齐针对该书的性主题,发表了许多辩论不一的评论。有东说念主唱和他的私有审好意思贯通将生活资历艺术化、经典化,也有东说念主批判他在书中波及过多的情色形容,过分夸张。此外,他的《无声戏》也有许多国外读者,并成为了许多好意思国大学东亚体裁课程的必读参考而已。
2.国内传播情况
国外译者英译的李渔作品在中国流传较少,固然亚马逊网站有售部分推敲译著,获得门道也不是很简便。除了研究需要,中国读者很少会去购买、获得其国外英译作品。而国内学者卓振英翻译的《李渔诗赋楹联赏析》和夏建新等翻译的《李渔演义选》齐于2011年才问世,读者的受众面也还较为有限,主要阅读对象有对李渔作品或对典籍英译感好奇赞佩的学者、英语学习者等。
二、影响李渔作品英译及传播的因素
王宏指出:“可将翻译研究分为翻译的里面研究和外部研究。翻译里面研究指对文本等开展的内在研究,主要波及原作者、原文本、译者和读者;翻译外部研究多指围绕文本翻译的外部环境所开展的研究,如促使译文产生的提拔者、贯通形态、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2]因此,本文将从原文、译者、读者等里面因素,从提拔者、贯通形态、社会文化、历史价值不雅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分作品的素材因素、译者的选材因素、社会的伦理因素、读者的领略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李渔作品在国表里英译和传播近况及原因。
(一) 作品素材因素
李渔的《十二楼》、《无声戏》、《肉蒲团》等演义,《玉搔头》等戏曲被选为主要译介对象,其作品在国外广为摄取和喜爱,这与作品素材和内容有着很大关联。
以《十二楼》为例,这部完整的短篇演义集由十二个不同楼的名字定名,报告了十二个不同的故事,主要形容男女恋情,想想较为开明,结构安排纤巧,情节态状新奇。以其中的《十卺楼》为例,故事铺陈了一个“檀郎”授室十次,终于把好意思貌如仙的石头女娶为妻的经过。李渔先细巧态状檀郎前九次的授室辗转资历,临了无不以失败告终,她们或丑恶难容,或珠胎已结。到了第十次,石女却酿成了真东说念主,并成为了他的妻子。
李渔作品之是以被国外译者选为译介对象,因为他的作品充分洽商到了读者的需要。明末清初,文东说念主的创作十分自发,读者群体决定其作品不可过于深切或斯文,要有诱骗东说念主的情节,要有较强的可读性。李渔后半生齐在为养家生计奔忙,他需要依靠体裁创作来奉养一专家子,是以他把读者对象定位在东说念主数基数较大的中基层寰球。因此,李渔的演义情节辗转、结构慎密、故事新奇、头绪解析,而况简略浮浅,但在说话的使用上求新求奇,令读者感到趣意盎然,让译者萌生译介之心。
同期,作品中证据出来的个性化机智,在其他中国体裁作品中是找不到的。在中国通盘的演义家中,唯有李渔将完整的别集传世,而况波及多种鸿沟,这在中国体裁史中难能可贵。李渔作品中老是突显出他的个东说念主声息和创作个性,带有贤明和幽默,裕如笑剧性,而不单是把我方置于一种客不雅形容的位置。在国外译者们的眼中,李渔就好比是英好意思体裁中的专家王尔德、萧伯纳,具有十分要紧的体裁地位。
此外,国外学者乔·格雷戈里(J·Gregory)出于对戏曲和故事情节的宠爱,将李渔的戏曲之一《玉搔头》(The Dreamy Life)英译,因为其故事情节神似英王爱德华七世的风致一世,就好像是他的真确写真。《玉搔头》报告了明帝武宗不可自拔地爱上了绰约无比、风情万千的妓女刘倩倩的故事。明帝可爱微服私访,与刘倩倩发生了一系列聚散悲欢的红尘故事。
(二) 译者选材因素
译者选材与其贯通形态、社会文化和政事环境、提拔者和出书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推敲。
1840年,烟土干戈爆发,英国东说念主灵通了骚扰中国的大门,与此同期,他们对中国各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一些宣教士、商东说念主、酬酢官就已涌入中国,学习中文,出于宣教和文化疏通的需要,他们一部分东说念主进行了较为零碎的中国体裁翻译,而不是带着明确的研究贯通去系统研究和译介中国典籍体裁作品。
德庇时先英译了《三与楼》,后又翻译了《合影楼》与《夺锦楼》。他的翻译指标,并非先容体裁,而是他在该书导论里说的:“获得中国内情的最有用办法之一,是翻译中国的浮浅体裁,主若是戏剧与演义。”[3] 他早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后投身酬酢界,醒目汉语。1816年,算作翻译官,他随英国特使团到达北京,自后又历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驻华公使和香港总督。烟土干戈前后,他齐集考验了中国的社会和政事情景。他对李渔作品的译介,并非单纯于学术因素,而是带有一些政事意味。他号召瞩目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体裁,以促进大英帝国的贸易和酬酢行径。他的英译责任相投了英国政府的对华战略。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度对明清演义的研究齐有了举座进展,中国的笼统国力和宇宙影响力也已经日趋强硬,李渔的作品也得到了更为平淡的译介。自库恩用德语翻译《肉蒲团》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欧洲汉学家们对李渔一鸣惊人的个性、独体的写稿手段产生了浓厚的好奇赞佩,于是,理查德·马丁字据《肉蒲团》德文本将其英译。然则,他的译文在原文内容贯通上存在偏差,因而遭到了一些学者们的品评,然则,在其时的好意思国引起了很大的蔼然度。字据这个情况,好意思国哈佛大学比较体裁老师韩南便尝试平直从中文版《肉蒲团》将其英译,与理查德·马丁的译文比拟,韩南的译文更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更逼真地展现了李渔丰富的瞎想力。
在国内,自中华东说念主民共和国诞生后,国度政府运转瞩目典籍英译。蜕变开放后,典籍英译参加了华贵技巧,延续推出了一些列典籍英译丛书,如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古诗苑汉英译丛、英汉对照中国体裁宝库古代体裁系列、朝花夕拾汉英对照中国体裁书系、儒家经典译丛等。咫尺,国内大要有二十多家出书社涉足典籍英译的出书鸿沟,范围最大、影响最广确当属《大中中文库》系列。然则,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这些中华典籍英译系列大多数齐集于中国传统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清联、戏曲传奇、散文演义等。这些典籍英译丛书一般齐是邀请国内译介声望较高的学者译者们进行翻译,他们的选材,齐是基于传统中国儒家想想和价值不雅念进行的。迄今为止,未有出书社约稿翻译李渔的作品。
(三) 读者领略因素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渔演义《肉蒲团》的风靡泰西与读者的领略因素有密切关系。
韩南将演义主东说念主公“未央生”译作verperus,如故出书,就引起了蛮横的反响,其后的盛行情况,令东说念主骇怪。《肉蒲团》形容了书生未央生婚后和多名后生女子之间的性事,后他落入奸东说念主圈套,茅开顿塞,遁藏佛门。《肉蒲团》被亚马逊书店定位为“中国色域寓言”,然则,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享乐想法、生活好意思学形而上学、讪笑色调、清闲想法情调正有时适西方读者的价值不雅和文艺不雅,应和了他们对东方传统的艺术幻想。李渔不同于中国其他的传统正宗文东说念主,作品中波及了较多的情色形容,他的生活形而上学和演义创作恰巧引起了西方读者的好奇赞佩,合适西方读者的审好意思情味和价值不雅。而李渔作品中的私有个性、创作气派,更是为好意思国读者可贵和喜爱。
19世纪西方清闲想法体裁想潮兴起后,东说念主们追求花样和幻想、好意思妙别国情调,防止作品的创造性和作者的私有个性。此外,60年代兴起的欧洲女权通顺,响应出女性对性目田的渴求,将东说念主们从遏制中逐渐目田,使得《肉蒲团》在西方得以平淡摄取与传播,在普通读者、高等学者群中,齐有其宏大的市集。
韩南的《肉蒲团》英译本在1990岁首度出书,便受到了读者的要紧接待。1992年,该演义再次出书,1995年,又迎来了第三次出书。1990年,《纽约时报》将其评为年度著名演义。1996年,韩南的《肉蒲团》英译本被评为年度最好典籍。在好意思国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肉蒲团》与《红楼梦》等读物全部,被列为与演义推敲课程的参考书目。在泰西国度,如果商量一些略知东方体裁的东说念主士,他们知说念哪些中国典籍演义,他们的回应经常是《金瓶梅》或《肉蒲团》,而不是《红楼梦》。1993年,韦尔(F·Weir)在Today Records第四期上发表评论,奖饰“李渔专长挑战社会禁忌……《肉蒲团》的作品内容创造了一个活跃的,可接近的17世纪中国东说念主生活的画面”[4]。
(四) 社会伦理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伦逸想想丰富,瞩目伦理说念德盲从与开导,提倡逆来顺受。中国的儒家伦理提取和归纳出了格外深入和严格的修身养性之说念,为群体融合而就义个性,临了到寰宇太平。
因此,明清技巧,李渔的演义《肉蒲团》、《十二楼》、《无声戏》齐曾际遇禁毁的红运。《肉蒲团》因演义中波及许厚情色形容,带有夸张作假因素,过分销耗,因而受到禁毁。《十二楼》的十二篇短篇演义,想想开明,主要形容男女恋情,但也有波及一些普通和初级说话,因此受到禁毁。《无声戏》受到禁毁并非由于内容淫秽,而是因为涉偏激友东说念主张给彦,惹上了政事问题,也得到了禁毁的结局。由于历史问题,李渔的作品长久莫得得到应有的瞩目。
李渔的“享乐想法、中意至上”的想想在其时来说,齐是超前的,不合适我国传统儒家修身治国的价值不雅。他提议了相貌修饰好意思、居室园林好意思和饮食养生好意思等生活好意思学哲理,其实是他我方真确生活的艺术写真。从当今来看,他的审好意思告诫和生活立场具有前瞻性,然则在明清技巧乃至自后,他的“享乐想法、中意至上”的生活好意思学齐有违中国传统价值不雅。这即是他的作品一直淡放洋东说念主研究视野的原因之一。
鲁迅著有《中国演义史略》,但这部中国演义史的开山之作并莫得提到李渔作品。直到20世纪90年代,多样版块的中国体裁史、中国演义史中,齐莫得说起李渔或他的作品。1986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体裁卷》中,李渔的演义被评为“立场低下,想想贪污”。1993年,在《中国古代演义百科全书》中,李渔演义仍被评为“普通、过期”。而在国外,李渔演义在其时也深受西方读者接待,然则假寓好意思国的华侨学者夏志清(C.T.Hsia)却仍把这种风光定位为“因时东说念主对色情体裁的爱好而受到追捧”[5]。直到近二十年来,跟着中国的蜕变开放,李渔的作品才得到越来越多国内翻译学者的蔼然。而西方伦理则觉得,感性、意志和渴望是个体精神存在的形态,他们对个性的张扬给予高度可贵。因此,李渔的张扬个性,其作品的享乐想法齐合适西方国度尤其是好意思国读者的审好意思。这也即是为什么《肉蒲团》会如斯风靡泰西,两年齐成为全好意思最好畅销书的原因。 三、限度语
国外汉学家对李渔作品的英译较多地齐集在他的演义《十二楼》、《肉蒲团》、《无声戏》上,其实,他的戏剧恶果也相配凸起,超过是《凰求凤》、《玉搔头》等,具有较高的体裁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咫尺中国古典戏剧译介恶果较为凸起的有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此外,他的戏曲表面集《闲情偶寄》回归了他生活中的所得所闻所见,囊括了他对戏剧的私有倡导和品评。该表面集基于舞台本体,防止戏曲的结构和中隐痛件的采纳安排,被誉为中国戏曲品评史要紧的著述之一,还波及了生活饮食、作卧等审好意思感受。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李渔”一词DSC第一季高清,即可列出791篇文章、硕博士论文等研究该著述,发表于各大巨擘刊物,另外,也有多本李渔研究专著问世,可见其作品在中国汉语界享有的体裁和研究价值。比拟之下,国表里语界、翻译界固然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译者蔼然其作品,但其研究进度和译介范围还有很大提高和拓展空间。笔者号召,国内应有更多译者蔼然李渔的作品,超过是他的演义、戏曲,加入到译介李渔作品的戎行中来,证据文化输放洋译者应该证据的作用,才调更好地传达原作内容与想想,更无缺地达意和传递原作精髓。